港影:自媒体正在杀死电影
今日(9月18日),帕斯亚科技“时光系列”第三作《时光3:永耀之境》Steam页面开放,发售日待定,游戏支持简体中文,感兴趣的玩家可以点击此处进入商店页面。游戏介绍:欢迎来到“永耀之境”,尊敬的理事!
「在文字中证道。——唐泪」
影评人职业早已有之。
与投资人、导演、演员和观众不同,影评人需要标新立异。
他们会竭力寻找电影的弱点,研判的东西,大致诸如,剧情是否有缺陷、叙事能力的高下、表演的好与不好、人物设计是否失当、逻辑够不够严谨等等,不一而足。
比如翁子光说,他做影评人的时候,就骂过很多电影及出品方。
而当自己开始拍电影,就懂得了“忍口”。
客观来讲,该职业在业内不见得受欢迎,但因其天然的批判性,对电影本身的发展,必然有益。
然当自媒体时代降临,画风开始不同。
“影评”开始成为双刃剑。
当变革到来。
绝大部分影评人,转身就变成了自媒体,并利用他们的履历和积累,迅速占领了该领域的制高点,也有更多人不断涌入。
经过大浪淘沙,各色“意见领袖”开始矗立,大大小小,风格各异。
有人客观论事,有人专擅吐槽,有人一本正经,有人插科打诨,毒舌或理中客们,究竟谁人能得读者、观众和流量的欢心,就是一场各凭本事。
而那些传统的影评人,则未必能敌过“半路出家”者。
比如有人看完电影,一个鬼脸、几句话,点评完毕,你甭管他到不到位、有没有夹带私货,有人就喜欢这种形式,又比如,有人慢条斯理、逐条分析,同样甭管是否高明、有没有个人情绪,也当然就有另外一部分人跟随。
甚至再将视野扩宽,这已经是“人人影评人”的时代,谁都有表达自我主张的权力和渠道。
更有甚者,我们可以尝试思考一下,观点可不可以“购买”?
这当然会导致鱼龙混杂。
时代已然不同。
受创最深者,当然就是“港产片”。
也很巧合。
在自《寒战》而起的十年“后黄金年代”之后,港产片的品质,开始“断崖式”崩塌。
从《边缘行者》、《神探大战》、《明日战记》,到《风再起时》、《断网》、《扫毒3:人在天涯》,也包括后面的《暗杀风暴》、《爆裂点》、《潜行》和《金手指》在内,整整两年的时间,竟然没有出现任何一部,“经得起挑剔”的香港电影。
甚至在这个“人人影评人”的环境下,若将更早一些的《扫毒2:天地对决》、《拆弹专家2》和《怒火·重案》拿过来,恐怕也根本不敢奢望什么“十亿”级票房。
因为各种吐槽,几乎成了定式和惯例。
只要你达不到“无懈可击”之境,就难避被舆论打成“筛子”的结局。
再极端一点说,在当下这种舆论态势下,估计只有将《无间道》、《功夫》、《寒战》和《无双》这种水准的港产片“端”过来,才或有一战之力。
毕竟真金不怕火炼。
本年度来看,港产片更谓积重难返。
先有《临时劫案》在全年最冷档期斩获2.37亿票房,算得达成预期,后有《九龙城寨之围城》携《无双》之后最强口碑,全球票房飘红,但很显然,其内地票房并未达至理想。
到了《谈判专家》和《海关战线》,更迎来 崩溃。
不但传来港产片“ 停工”的消息,一众“存货”更是连定档都难。
正在上映中的《危机航线》,被称“避雷”,有人感觉“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”了,人物逻辑、安检、空中开舱门、躁狂症患者做安保、打斗、煽情、闹市迫降等种种,无限吐槽。
这其实是意料中事。
这也正是近两三年来,港产片境遇的“实况”。
而投资三亿成本的《危机航线》,在国庆期间票房排名第五,随后冷档到来,最终票房若能破三亿,算得能喘口气。
电影质量确实有比较明显的不足,台前幕后也应该反思,该怎样去把电影做得更好。
但从传统的娱乐性角度分析,从题材到场面,应也有其值得票价的地方,如果舆论态度稍微宽容一点,会不会更好?
这适用于所有电影。
而被影响者,其实不止于“港产片”。
程耳的《无名》、大鹏的《热烈》、陈思诚的《唐人街探案3》和《解密》、陈凯歌的《志愿军:雄兵出击》和《志愿军:存亡之战》,以及徐峥的《逆行人生》和陆川的《749局》等多部电影,其实也多多少少,都落入了此局。
如港产片一样,这些电影的品质,当然同样参差不齐,有些确实很差。
但那些“高票房”作品,就一定是好电影?
很难说。
讨论和畅所欲言都是好事。
但理性而论,其间有没有被“过度解读”、“过分吐槽”乃及“偏颇说事”的嫌疑?
必然会有。
自媒体正在杀死电影。
这句话,或颇有些危言耸听的意味。
但“双刃剑”之谓,并无半分虚假,吐槽和挑刺,一方面能促进电影人反思,但另一方面,当舆论成潮,也很容易造成“误伤”。
中国这一代电影人,当然需要要更加努力。
然这个时代的自媒体,在保持批判性和“挑刺”之余,或也同时应该“慎言”。
理性应成主流。